close


作者:賓靜蓀  出處:親子天下

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閱讀老師,從零歲開始親子共讀,是培養孩子閱讀素養及興趣的重要關鍵。專家的十大提醒與建議,幫助父母輕鬆展開與孩子的閱讀時光..


閱讀對孩子終生的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,但是父母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和寶寶共讀?


六○年代以來,愈來愈多心理學和閱讀發展的研究顯示,閱讀是一種從出生就開始發展的連續能力,因此,閱讀應該從孩子出生、甚至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,而不需要等到孩子識字以後。


初生嬰兒的閱讀,重點不在「聽懂」內容,而在於提供與書相連的整體氣氛和複製爸媽愛書的熱情。嬰兒透過聽故事、和爸媽的聲音互動,熟悉媽爸的聲音、音調高低和故事節奏;並且感受到被爸媽擁在懷裡的安全感和愛。


腦神經和學習相關的研究也證實,人的聲音、感官、環境等刺激,都會促進腦細胞的連結,有利學習。


美國華盛頓大學心智、腦和學習研究所的庫爾(Patricia Kuhl)博士指出,六個月的嬰兒腦部,已經可以將聽到的聲音歸類到母語環境的類別裡。在出生三年之內,透過從周遭世界獲得的經驗,以及和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的依附關係,嬰幼兒腦神經的連結速度更是驚人。如果這樣的連結在孩子日常生活中重複出現,就會形成腦部永久的軌跡。父母跟嬰幼兒的互動,就是在引導、支援這樣的學習過程。


尤其在語言學習方面更為直接。常對嬰幼兒說話(儘管剛開始時,幾乎像自言自語),是增進他們語言發展的最好方法。而圖畫書在這個面向上,提供了豐富和多元的說話內容。


從零歲開始的閱讀,除了有助於培養讀的習慣和興趣之外,還能培養「書本概念」。書怎麼翻、從哪裡開始翻、字從哪裡開始讀(由左至右還是從上郅下、每頁開始的第一個字在哪裡)、什麼時候該翻頁,這些書本概念並非教出來的,必須經常翻書閱讀才會產生。


書本概念和兒童閱讀能力有關。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教授克雷(Marie Clay)研究指出,孩子從小養成翻書習慣,就養成了閱讀習慣。有了習慣,讀書的量和閱讀的時間自然愈長。


培養嬰幼兒的閱讀素養不是教孩子去讀書,而是為了做好日後閱讀的準備。過程中,父母可隨時進行跟閱讀相關的活動,透過遊戲、洗澡和睡前時間,創造出愉悅的經驗,讓孩子準備好去學閱讀。各種研究顯示,父母和孩子說話、共讀得愈頻繁,孩子學習和閱讀的準備就愈充分。


零到三歲的閱讀行為發展


◎零歲到一歲半(口手並用探索期)



嬰兒聽到人的聲音會有反應,而且很愛聽爸媽跟他們說話(通常會誇張音調和延長字尾)。幾個月大的嬰兒也會注意到且模仿臉部表情。從孩子出生,就應詃開始跟他說話,聽他們發出的各種聲音,也去模仿他們發出的聲音。


和一歲以前的嬰兒共讀時,焦點應該放在嬰兒,而非書。主要是讓嬰兒將大人唸書的聲音和圖畫,與喜悅的感受連結起來。書對嬰兒來說,跟任何其他物品一樣,都要拿來探索一番。拍、打、抓、咬、丟、啃等行為,都是他們認識圖書的必經階段,大人不需要去加以糾正。




一歲以上的幼兒開始能走路,因此讓閱讀行為更富變化。他可以把書「搬來搬去」,以致好好坐著和大人一起共讀的興趣減低了,但這是正常現象,大人應該順著孩子的意願,不要堅持一定要唸完一本書。此外,他們也特別喜歡模仿書中人物或動物的肢體動作。


隨著手的動作的自由,撕書成為這個年齡層幼兒的特色。通常是想翻書卻不小心產生的。他們不僅訝異自己撕書的動作,也會對撕紙的聲音感到新奇,於是會想再複製同樣效果,想辦法撕起書來。父母必須體認到,撕書行為是孩子探索環境的一種方式,跟孩子的人格與品行無關,可以經由耐心教導而減低。


◎一歲半到三歲(語言爆發期)



語言發展在這個年齡層進入爆發期。十六個月大的時候,寶寶的語彙每天增加,因此共讀圖書最直接的影響,就是擴大孩子語彙的吸收和廣度。他會急於指認事物的名字,表現在閱讀上,就是命名方式閱讀,不斷指認書中的人或物,並且伴隨動作。因為對他們而言,動作和語言是一體的,都代表著意義。


儘管每個孩子發展進程略有不同,但到了兩歲時,孩子通常能一頁頁翻硬皮書,說出圖畫中的物件名稱,對熟悉的故事能加入幾個字去敘述,而且會假裝在唸書給絨毛玩具或娃娃聽。這個年齡的幼兒經常拿著一本書在家裡跑,大多就是好玩,或想聽故事了。



三歲時,孩子通常能記得熟悉故事裡的句子,或甚至講出故事的大部分。他們可能會假裝唸書給自己聽,並且學著翻紙書。如果父母跳過一個他熟悉故事裡的字句,或是用別的字句來取代,他們通常會大聲抗議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rene Chou 的頭像
    Irene Chou

    粉紅小肉圓的家

    Irene C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